經常在各種創業論壇上看到很多類似“我想創業,應該做一個什么網站”;“我做了一個網站,應怎么樣增加流量”等等的帖子,使我這個圈外人忍不住發表一下謬論。 我覺得上述邏輯就相當于先在戈壁灘上蓋個房子,甚至自己都不是木匠泥水匠,還要花錢請別人來蓋,然后才想怎么利用它來掙錢,怎么和大旅行社聯系拉些游客過來,慢慢把它改造成旅游勝地,或者期望找個傻瓜來高價轉手。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這么思考。要創業的人肯定先想想自己的興趣或經驗是什么,例如我喜歡吃,我能煮一手好菜,我就會考慮開個餐館, 自己沒有多少積蓄或周圍親朋好友也借不了多少錢,我就考慮從流動小攤檔開始,一邊做,一邊聽顧客反饋意見改進菜譜和配方,慢慢顧客多了,才考慮找個固定店面,增加經營品種,繼續擴大營業面積。 如果我是對小買賣有興趣,我也會想我是賣衣服、電氣還是化妝品?哪樣我最熟悉或能找到有競爭力的貨源?剛開始穩妥起見我或許會先去某個批發市場租個攤位,利用那里成行成市,有固定的人流量來展開我的生意,等生意做開了,我也有把握了,我才想辦法自己另尋一個獨立鋪位,有了獨立鋪位我才想我大部分的客戶都是些什么人?我能夠為他們提供方便做些什么?于是決定我的裝修和布置方案,讓他們賓至如歸,甚至順帶做一些配套服務增加收入。 IT行業、互聯網等等都是同樣道理,你都沒想好自己有什么特長,就忙著去蓋個鋪面(建網站)又有什么用?你都不知道你的主流客人都是些什么人,再昂貴的房屋構造和裝修(復雜的IT技術、強大的服務器、超一流帶寬),解決不了人家的基本需求(例如人家遠道來進貨,你提供免費行李寄存和飲料要比純金馬桶強,更不要提還指望上一次廁所要收10塊錢門票,人家寧愿上隔壁那家提供免費服務的,生意都給他們了)。 還有任何創業都是從小做起的,你鋪面小(小網站),卻想連醬油、家具、高級香水、內存、手提電腦(類似很多中小“門戶”)都想一網打盡,這不是想把顧客嚇跑嗎?這時你就算有大把大把的錢去做廣告(例如什么“買搜索引擎關鍵字”或者“網站聯盟”之類),或者用欺騙的方法例如說發現了活的恐龍(各種各樣的“搜索引擎優化”),顧客即使騙來了,也調頭就走。 美國人并不比中國人聰明,雖然,現在美國的主流社會使用互聯網的比例比較高,但這個廣度和深度是整個社會共同積累下來的。早在互聯網還沒有的時候,由于美國人力成本高,很多機構和企業都為了提高運作效率而利用電腦在內部架起工作流程網絡以節省管理成本,所以當互聯網出現后,這個“外網”只不過是“內網”的一個延續,所有人對此都不會感到陌生,因此順理成章這個"外網"就變成了各個企業節省成本的另一個手段。 尤其是一些收費的服務,例如電費、煤氣、有線電視等等,他們巴不得客戶早日交錢,光利息就能掙不少,沒有互聯網以前是郵寄帳單,客戶郵寄支票付款,公司要人手處理收集支票,所以有了網站技術自然就花心思做好網上支付,這樣減少了收集支票的人手,節省了成本,還能通過支付頁面順帶向顧客推銷其他服務項目。 例如我每個月的繳費、銀行對賬等等全都是在網上完成,唯一做不到的除了水費,因為是城市(美國的大多數城市概念相當于中國一個街道辦事處)負責,我們這個城市的網站還做得不夠完善。 中國改革開放才20幾年,我們大部分的政府機構、企業都沒有經歷過"內網"的過程。 還有中國那么多人,人力成本在我們國家根本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而且任何節省人的方法恐怕都不是那么受歡迎,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在位的領導,一套昂貴的IT系統能把手下的幾十、幾百個人替換掉,先不討論付不付的起這個錢或它花的值不值,那幫下崗職工的淚水就能把你的決心湮沒。所以IT技術及互聯網在中國不夠普及是有其背景原因的。 可能中國的同業只留意到雅虎、亞馬遜、Google等等,但是在美國這些互聯網明星只是這個“美國局部網”其中很小一部分,美國大大小小的網站普及率之高可能會令我們的中國同行嘆為觀止,很多公司可以沒有門面、沒有辦公室(美國人從來都不會看不起在家里辦公的公司),可絕不能沒有自己的網站! 但不要忘記的是這些網站都不是憑空“生”出來的,他們往往是一個實體的延續,所以我認為,對于個人創業者、尤其是一些外行又想趕上互聯網這趟車的同學,不妨考慮一下把自己的創業想法和“網下”的某個實體、某個傳統行業的需求結合一下作為下腳點,這樣成功率反而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