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凱旋歸來,費俊龍和聶海勝成為當之無愧的航天英雄。近日有媒體記者深入聶海勝湖北老家,發現這位航天英雄原來身出寒門,至今依然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
聶海勝的“家庭負擔”使記者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以至于幾乎無法下筆。貧寒困頓籠罩著這個家庭:聶海勝的母親長年癱瘓在床,只能*半流質食物度日;他的哥哥聶新勝天天忙著照顧母親,“家里沒有可以吃的東西”,招待記者的不過是4元一瓶的白酒。雖然聶海勝在飛天前寄給老家很多錢,但很明顯是杯水車薪。
記者自述是強忍著內心的震撼記錄下這位航天英雄背負的“家庭不幸”,我想他一定是有“英雄崇拜情結”的——這種“英雄崇拜情結”無時無刻不彌散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做出卓越貢獻的英雄應該享受社會金字塔頂端的種種優惠;至少,他不應該背負起如此不幸而沉重的家庭負擔。
然而,誰又“應該”背負起這樣的負擔呢?貧寒困頓所籠罩的不僅是聶海勝的母親和哥嫂,在這個航天英雄成長的小鎮上,貧困是縈繞在人們頭上的主旋律。這個小鎮只有一家旅館,價格是每天15元,商店里最貴的營養品不過50元;而聶海勝的家并不是小鎮上光景最為困難的,至少他家的房子是鎮里“新蓋的樓房”。在這個民生凋敝的小鎮上,背負著不幸而沉重負擔的顯然不止聶海勝一家。
在“英雄崇拜情結”的潛移默化之下,政府和社會總是毫不吝惜地予以英雄無微不至的關懷。一旦成為廣受關注的英雄,鮮花、掌聲、祝福以及種種稀缺資源總是爭先恐后地接踵而至。即使出身寒門,只要已經成為英雄,擺脫貧寒就相對容易得多了。以另一位航天英雄費俊龍為例,“神六”一上天,一些商家就來到費俊龍家,表示要向他的家人送彩電、廚衛用品、免費終身保健等等,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甚至要送一棟坐落在陽澄湖、面積300多平米、價值100多萬元的別墅。昆山市政府據說也決定獎勵費家別墅一套。不過,在費俊龍還沒有成為“航天英雄”以前,這一切的關懷似乎都和這個普通的農家完全絕緣。
我總覺得,社會關注少數孕育出英雄的“寒門”遠勝于關注絕大多數尚未孕育或根本無法孕育出英雄的“寒門”。因此,不惜代價培育出一個英雄恐怕是貧寒人家試圖擺脫貧窮困頓的唯一良策。10月18日的《人民日報》報道:2003年,有1460萬貧困人口越過了溫飽線,卻又有1540萬人返貧,造成當年貧困人口總量增加;2004年底,我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2610萬,還有4977萬是沒有穩定解決溫飽的低收入人群,兩者合計有近7600萬人。在這成百上千萬名副其實的“寒門”中,有可能*“英雄脫貧”的又有幾個呢?
關注孕育出英雄的“寒門”自然更具有新聞價值,但政府與社會更不能吝惜對于普通貧寒人家的關懷。關懷應當是公平的。我相信,隨著媒體的廣泛報道,壓在聶海勝肩上的家庭負擔會得到減輕,因為組織和社會的關懷會如期而至;而那個民生凋敝的小鎮也許將很快就會從人們的視野之中消失——每每想到此處,內心的悲涼就會增加一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