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18個縣(區)委書記因為貪污被撤職查處!據有心人的統計,18個受查處的書記居然占了全省縣(區)委書記總數的六分之一強,因而說縣(區)委書記是當今社會腐敗的重災區、高發層似乎還是有根據的。
因此,近一段的媒體刊登了很多的時評文章,評論的主題當然就是縣(區)委書記為什么會成為腐敗重災區、高發層之因。
當然,我是不怎么太同意安徽省紀委的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的那種所謂原因分析:“即正是‘絕大多數干部的沉默’、‘毫無責任感的沉默’,形成了這些貪官們腐敗行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我認為,“絕大多數干部的沉默”決不是縣(區)委書記成為高發腐敗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干部的沉默”只是由“某些主要原因”派生出來的一種“官場衍生現象”,將“絕大多數干部的沉默”作為“主要原因”來談,不僅是本末倒置,而且有拍板子拍錯之嫌,而且根子找錯了,所開的藥方肯定也是錯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縣(區)委書記成為高發腐敗的主要原因呢?
我想,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句話是說不清的,因為它是各種“綜合因素”的“復雜作用”之結果。
首先,必須認識到,縣(區)委書記成為腐敗重災區、高發層是發生在以下這一“社會背景”之上的:即,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家長制”的“重新復活”,權力機構的權力絕對化程度亦達到了歷史上之最,一般來說,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往往是處于“山高皇帝遠”的“政治地理邊緣”,中央的政策一到某些縣(區)委一級就走形,就變味,其權力絕對化的發展和權力監督、權力制約的失控一般要比大中城市厲害一點、嚴重一點,而且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封建文化更容易復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官場潛規則更容易流行,腐敗勢力更容易左右當地官場政治生態的發展; 其次,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走上了歷史的高速通道,過去遠離中心城市的、發展相對落后的縣(區)委一級成為經濟發展競相開發的處女地,諸如“農村的圈地運動”、“城市的拆遷運動”和“中小國企的改制運動”在縣(區)委一級如火如荼地“燃燒”、“蔓延”起來,經濟大規模的發展不僅是縣(區)委一級經濟發展的機遇,同時亦給縣(區)委一級腐敗的發展、泛濫創造了“機遇”,一般領導干部很難抵制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會帶來“高額利潤”的“巨大誘惑”,再加上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民主化程度、法制化程度歷來是我們社會的薄弱環節,因而一些地方權力者會很容易利用自己手上掌握的權力硬性地、非常簡單地將權錢交易法則塞進諸如“農村的圈地運動”、“城市的拆遷運動”和“中小國企的改制運動”之中。 其三,完成諸如“農村的圈地運動”、“城市的拆遷運動”和“中小國企的改制運動”等這些“經濟發展項目”,都不是“小項目”,都是資金涉及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成億元的“重大工程”,都是涉及到地方父母官“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大項目”,一般小官對這些“重大工程”、“大項目”的制訂、決策、拍板、制訂、實施還不能夠“一槌定音”,還必須是那些具有實權的、能夠“一言九鼎” 縣(區)委書記這樣的大官,于是“利益的紛爭”、“利益的實施”在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往往是圍繞著縣(區)委書記的“個人意志”而展開的,只要縣(區)委書記“稍不留神”就會掉進腐敗的泥坑中去。
以上三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就是縣(區)委書記成為腐敗重災區、高發層的主要原因,若是硬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失去制約的權力絕對化”在社會經濟大發展中的必然結果就是“腐敗的絕對化”,不受監督的集權者必然會成為腐敗的重災區、高發層,而縣(區)一級正好是“滿足”了上述這一條件。
其實,誰都知道,廣大干部“絕大多數干部的沉默” 、“毫無責任感的沉默”只是普通干部的“無奈的選擇”,在具有“絕對權力者”、腐敗了的縣(區)委書記面前,面對某些地區官場“劣勝優汰”的“逆淘汰”規則,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為了自己個人的“發展”,除了“沉默”之外,恐怕是“別無多好的出路”,也許會有原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這樣很符合黨性、很是出于公心的行動,但這是“極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干部中的“異類”,但即便是這樣,李昌平的“最后選擇”難道不就是只有“離鄉出走”、“離家出走”這一條道嗎?
其實,縣(區)委書記為什么會成為腐敗重災區、高發層的現象又何只是存在安徽省,依筆者多年研究中國社會的腐敗的“觀察”,在其它省市,如果我們的反腐敗斗爭真的很重視“這一層”的問題,恐怕所問題亦會是相當嚴重的。
所以,縣(區)委書記成為腐敗重災區、高發層這個問題的確是中國反腐敗斗爭中應該重視、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不僅僅因為它是中國行政權力的基礎,而且“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弱、下級監督太難”的“權力失控、權力失去監督、權力失去制約”的現象在縣(區)委這一級實在是太突出、太嚴重了,“18個縣(區)委書記因為貪污被撤職查處”只不過這種現象的一個反映而已,所以,必須將遠離中心城市的縣(區)一級的領導干部作為重點監督的對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