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宏觀經濟形勢繼續向好的大環境下,陜西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383.91億元,增長12.7%;財政總收入697億元,增長3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增長12%,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工業經濟繼續較快增長,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主導地位和作用更加明顯。
一、工業經濟發展態勢 1.工業經濟繼續較快增長。 2006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2093.71億元,比上年增長34.77%,占GDP的47.76%,比上年上升5.4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8.4%,高出全國1.8個百分點,比GDP增幅高出5.7個百分點。近幾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持續快速增長,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已上升到87.44%,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主導地位顯著增強。(見圖1-1)  2.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863.45億元,增長27.65%,創歷史新高,其中利潤523.95億元,增長30.77%。主營業務收入4380.18億元,增長32.63%;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9.29,比上年提高24.5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58.99億元,下降了6.38%;虧損面31.67%,下降了5.23個百分點。(見圖1-2)  3.多數行業利潤較快增長。 全省38個工業行業盈利的有36個,占94.73%,其中利潤增長10%以上的有20個,占52.63%。利潤較高的行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306.81億元,增長13.53%;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33.74億元,增長5.1倍;煤炭開采業37.09億元,增長46.0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8.83億元,增長93.8%;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雖然下降,但仍達到44.14億元。5個行業共實現利潤440.61億元,占全省工業利潤的84.09%。(見圖1-3)  4.區域工業經濟發展總體良好。 全省11個市區工業經濟均取得10%以上較快增長,除咸陽外,其他市區均實現盈利。增加值增幅前5位是:榆林、銅川、咸陽、寶雞和延安,分別增長22.40%、22.10%、21.60%、20.10%和18.50%;利潤增幅前5位是:銅川、西安、楊凌、寶雞和榆林,分別增長177.82%、77.8%、69.63%、65.91%和18.87%。咸陽雖然虧損,但虧損額大幅減少。(見圖1-4,表1-1) 5.工業投資比重進一步上升。 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415.21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工業投資887.44億元,增長38.7%,加快2.7個百分點,占城鎮投資的36.74%,上升了1.9個百分點。從投資結構看,制造業完成投資410億元,增長48.3%;采掘業投資289.7億元,增長35.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187.6億元,增長26%。從八大產業看,能源化工投資539.6億元,增長33.20%,增速下降12.3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63.3%下降到60.8%;裝備制造業投資148.16億元,增長了58.9%,高出工業投資增速20.2個百分點。(見圖1-5) 6.新產品開發加快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加。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實現產值390.76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80%。新產品開發立項419項,比上年增長23.60%,可實現銷售收入274.25億元,增長134%。全省64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51種保持增長,占79.69%。主要能源產品增長較快,原油產量1713萬噸,居全國第4位,比上年增長11.62%;煤炭產量1.63億噸,居全國第3位,增長6.57%;天然氣產量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3位,增長6.6%;發電量580.05億千瓦時,增長12.33%。產品產量增長較大的有:家用電冰箱157.20%;汽車153.70%;燒堿106.20%;電解鋁57.60%;十種有色金屬52.50%。產量下降較多的有:程控交換機-62.80%,空調器用壓縮機-53.80%等。(見圖1-6) 7.工業從業人員總體增長。 2006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22.53萬人,比上年增長3%,38個工業行業中,保持增長的有21個,占55.3%。增長較多的是:煤炭開采業增加13800人,增長12.26%;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加近11000人,增長48.23%;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加6200人,增長8.18%;紡織鞋帽制品業增加5100人,增長19.58%;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4900人,增長3.53%;化學原料制造業增加3600人,增長5.81%;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3600人,增長14.94%。下降的主要是電子設備制造業,減少3000人。(見圖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