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推行經營主體以專用公共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實施方案》,明確今后在全省行政區劃內,經營主體可以專用公共信用報告,替代46個領域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和3類高頻管理信息核查,破解經營主體在開具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中的“繁、難、久”等問題。 
全國總體情況 從全國層面發布以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的省份來看,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發布以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相關政策的省份共17個,其中上海市、廣東省、天津市等三地均已印發相關文件達兩部。

△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政策發布情況
1、已開展實施省份(14個):廣東省、湖北省、上海市、安徽省、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山東省、浙江省、福建省、甘肅省、河南省、黑龍江省、海南省 2、已征求意見省份(3個):陜西省、重慶市、新疆自治區 
△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政策統計 覆蓋領域
從各地發布的文件來看,目前覆蓋領域最多的省份為山東。52個),其余省份中,覆蓋領域達到或超過40個的省份已有12個(包括處于征求意見狀態的省份),分別為北京市、山東省、黑龍江省、陜西省、河南省、重慶市、上海市、吉林省、安徽省、天津市、浙江省、海南省。

△各省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覆蓋領域數量對比圖 《實施方案》中,海南省明確實施專用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領域是:城市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市場監督管理、衛生健康、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應急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交通運輸、稅務、知識產權、水務、消防救援、電信監管、住房公積金、農業農村、林業、藥品監督管理、商務、財政、工業和信息化、司法行政、教育、民政、發展改革、糧食儲備、宣傳(電影、新聞出版)、公安、地方金融監督管理、統計、地震、氣象、醫療保障、信用服務、測繪地理信息等37個領域,并集成人員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3類管理信息。
后續根據業務需要,持續拓展至退役軍人事務、審計、國防動員、人防(民防)、檔案、國資監管、社會組織、中醫藥、煙草專賣等9個領域。 報告服務主體對比
近年來,信用報告的服務主體逐步由企業向其他市場主體擴展。依據最新數據,就2024年開始實施相關政策或發布征求意見的省份而言,50%的省份基本明確服務報告主體范圍為:在省內注冊登記的公司、非公司企業法人及其分支機構,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及其分支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及其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外國公司分支機構等市場(經營)主體。
此外,天津市在2024年6月發布的《關于深入推行以公共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的實施方案》中,將報告服務主體拓展為“天津市本地注冊的經營主體及常住人口”。 隨著信用報告服務主體范圍的不斷壯大,也為以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違規證明這一舉措的應用場景拓展筑牢了堅實基礎。

△信用報告服務主體對比圖 應用場景對比 當前,各省份對信用報告的應用場景大致可以分為金融領域、商務領域、行政領域及其他等4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信用報告應用場景 此外,根據多地方案細分信用報告的應用場景,共9大類:  △信用報告細分應用場景
獲取渠道 自2024年12月1日起,海南省將按照公益免費、便捷高效的原則,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提供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專用信用報告服務,供經營主體自主選擇。經營主體可登錄“信用中國(海南)”網站、海南省政務服務網和“海易辦”APP等,或前往省內各級政務服務大廳的信用服務窗口和一體化智能自助終端辦理。
統計目前所有省份的獲取渠道,信用報告的申請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線上渠道
廣東省、湖北省、上海市、福建省、天津市、新疆自治區等省份在對應的信用中國省級網站上進行法人身份認證即可下載; 安徽省、北京市、吉林省、浙江省、甘肅省、河南省、陜西省、黑龍江省等省份除信用中國網站外,還提供如“京通”小程序、“吉事辦”“浙里辦”“豫事辦”等相應的APP獲取渠道。 (二)線下渠道 安徽省、北京市、山東省、河南省、重慶市及黑龍江省等提供在相應政務窗口、自助機等終端進行信用報告的下載、查詢和打印。
信息歸集范圍
《實施方案》提出,海南省各市縣、省級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全量歸集、補充完善2021年1月1日以來的違法違規記錄信息。從信息歸集的時間范圍來看,大部分的省份選擇歸集近三年市場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信用信息。
整體信息歸集范圍在3年至5年之間。 從記錄范圍來看,主要包括違法犯罪、行政處罰、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等信息。市場主體行為已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不列入違法記錄。市場主體刑事領域的違法記錄,參照相關規定確定。 |